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高层
乡村禁毒宣传教育如何接地气、可持续?
打印 关闭 【字号:


禁毒宣传教育是“筑牢农村禁毒防线”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也面临农村毒品原植物非法种植、涉毒群体低龄化等现实挑战。本文立足政策导向与实践需求,从禁毒宣传教育在乡村毒品问题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入,重点分析我国现有乡村禁毒宣传教育经验背后的机理,提出整体优化路径。


禁毒宣传教育在乡村毒品问题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以禁毒宣传教育塑造无毒乡村的价值内核,在乡土社会中深植拒毒的文化自觉,通过禁毒实践涵养文明乡风,是乡村毒品问题治理的基础工程。


第一,禁毒宣传教育发挥源头治理的作用。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开展“送法下乡”时可能会面对群众的认知适配差异,在理解抽象禁毒法律规范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误读,这时宣传教育通过转译就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价值层面,将禁种铲毒义务转化为守护乡土的责任伦理;在实践层面,用家族互助传统来向群众解读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工作机制。


第二,禁毒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振兴战略“压舱石”作用。开展禁毒宣传教育,能够通过阻断因毒致困的代际传递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能够降低涉毒家庭子女的辍学率,重点防止青壮年劳动力涉毒,发挥保护乡村劳动力的作用。此外,乡村禁毒宣传教育还和乡村文化相结合,协同产业、生态、组织,成为乡村和美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乡村禁毒宣传教育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我国乡村禁毒宣传教育精准识别重点人群,构建动态干预网络,将法治要求融入村规民约形成道德约束,依托山歌、快板等民俗载体激活乡土文化传播效能。这种做法扎根熟人社会,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推动禁毒从外部制度约束升华为内生的文化自觉,彰显民间智慧。


第一,分层分类精准施策。我国乡村禁毒宣传教育在实践中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工作格局,各地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协同机制。通过精准识别风险人群、创新场景化的教育载体、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来进行分类施策、差异干预、动态防控。这类做法的原理是,摒弃“大水漫灌”式的传统做法,而是通过分众化识别、精准化投放、场景化渗透,既实现乡村禁毒宣传教育的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的全面覆盖,又确保了教育内容与受众认知需求的高度契合,有效提升了禁毒宣传教育的穿透力和长效性。例如,针对青少年、外出务工等重点人群,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依托“小手拉大手”活动,利用VR技术打造沉浸式防毒课堂。云南省陆良县三岔河镇杨家坝村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一对一”方言科普。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建立娱乐场所三色预警机制,通过智能语音提示系统和从业人员专项培训开展防毒实践。贵州省毕节市构建的“彩虹档案”帮扶体系,联动多部门对戒毒人员实施精准干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设立“阳光社区”“绿色家园”,综合运用各种举措对当地涉毒家庭子女开展技能培训、文化教育等帮扶活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兴隆乡钵鱼寨村在暑期课堂运用毒品仿真模型警示青少年,并借助秦腔剧目与入户宣讲强化老年群体规范用药意识。


第二,“三治”融合联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联动的乡村治理体系强调自治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结合,形成刚柔并济的治理机制,有效破解禁毒法律规范与群众生活经验脱节的难题。这类做法的原理是,激活熟人社会中的耻感文化,使不能涉毒的法律要求升华为不愿涉毒的价值共识,实现了从外部强制到自我治理的效能跃升。近年来,很多地方通过修订村规民约、采取道德评议等载体,将国家禁毒要求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伦理准则和村规民约。例如,陕西省虢镇强制隔离戒毒所“秦之蓝”宣讲团以流动普法车警示涉毒危害。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拉堡镇将“拒毒护家”写入村规民约,明确涉毒行为将影响家庭参与“文明家庭”评选资格,使村民既理解法的威严,又感受到道德压力。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不仅在村民知情大会上宣讲禁毒法条文,更将禁毒表现纳入“诚信家庭”评选标准。广东省高州市大坡镇则将宪法宣传与禁毒教育结合,通过“文明户”评选机制将拒毒承诺转化为道德实践。


第三,把禁毒融入乡土文化一体传播。将禁毒宣传教育深度嵌入地方文化,通过激活村民情感认同与集体记忆,实现法律规范与生活经验的有机衔接。例如,陕西省周至县借助“红梅文化艺术节”民俗活动场景,将禁毒宣传融入乡土文化符号,通过“方言普法小课堂”讲解非法种植罂粟的法律责任,并以道德劝诫的方式揭露“特效药”骗局。云南省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在盈江县新城乡利用当地民俗节日,将禁毒知识融入当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甘肃省牧区利用“马背宣传队”结合方言和谚语传播禁毒理念,有效破解法律术语与生活经验的认知隔阂。作为陕西省禁毒教育基地的蒲城县林则徐纪念馆,依托王鼎族弟王益谦故居而建,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富平县禁毒教育基地在陕西知名景点中华郡景区神农百草园内,主要由毒品仿真植物区组成,成为周边地市学生研学的首选网红打卡点。四川省昭觉县将禁毒宣传嵌入“德古调解”机制,由家族长老担任义务宣讲员,依托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平台,采用“火塘夜话”“禁毒盟誓”等乡土化形式开展。


进一步完善乡村禁毒宣传教育的建议


我国乡村禁毒宣传教育应当以创新驱动,采取责任导向、技术赋能与文化浸润的方式。压实党政主体责任、激活多元协同机制,构建权责统一的治理体系。聚焦重点人群,靶向施策。立足关键节点,精准发力。分层防控,筑牢全民禁毒防线。立足乡土话语体系,创新传播范式,实现法律规范与生活经验的契合。


第一,工作主体上,明确任务和责任,做好考核和奖惩问责。首先,强化党政统筹,建立党委领导、各部门协同、镇街落实的属地责任链条,明确权责边界、避免推诿扯皮,以“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将禁毒宣传教育纳入考核,形成政策制定、执行监督、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其次,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既要引入高校、社工机构等专业力量开发宣传教育精品课程,也要激活乡贤的治理动能。


第二,工作模式上重点突出、分类分层,把握好时间节点。发挥禁毒委成员单位的作用,开展覆盖城乡、纵向到村、横向到边的全方位禁毒宣传。依托学校、机关、场所、农村、社会面等5类宣传阵地,对在校学生、社会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农村留守青少年、外出务工人员、重点场所从业人员、企业青年职工等重点人群进行宣教。利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集中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在岁末年初,针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6月份针对全民,9月份针对大中小学的学生,10月份针对重点场所及从业人员开展宣传活动。


第三,在传播策略上,较多采用本土化的内容生产和表达形式。乡村禁毒宣传教育的实效关键在于实现法治话语与乡土知识的有机融合。首先,在内容生产方面,突破标准化、同质化的局限。其次,在传播方式上,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机制:线上通过方言短视频、语音广播等适配性工具精准触达目标人群;线下依托传统场景深化互动。再次,在效果评估方面,建立认知—态度—行为的三维指标,通过入户访谈、焦点讨论动态捕捉村民需求,及时优化策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